發布機構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2-11-02 |
編者按:11月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微信公眾號刊發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署名文章,為石化化工行業專題解讀《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原料用能扣減政策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 李云鵬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有序推進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相關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這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要精神,落實《“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重要舉措,對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有關方面特別是石化化工行業要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原料用能扣減政策,著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原料用能扣減政策有利于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
石化化工行業用能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相當一部分能源被用作原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也包括石腦油、焦炭等二次能源。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初步統計,2021年我國石化化工行業能耗總量約7.2億噸標準煤,其中原料用能量占比約30%。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預計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石化化工行業總體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原料用能消費量也將隨之增長。
原料用能與燃料和動力用能不同,碳排放存在較大差別。在石化化工行業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含碳原料主要在工藝系統中密閉轉化,部分碳元素最終進入產品,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而燃料和動力用能的碳元素幾乎全部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在節能評價考核等工作中科學區分原料用能和燃料動力用能,符合行業發展實際需求和國際通行做法,有利于加快推動能源要素向單位能耗物質產出效率更高的產業和項目傾斜,推動加快構建高端完整的石化化工生產和供應體系,有力推進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同時,《通知》著力夯實原料用能數據統計核算基礎,強化原料用能數據報送、核算與統計等工作,這將為獲取企業二氧化碳排放數據、提高我國碳排放核算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有利于提升我國重點用能行業在未來面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時的應對能力,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同時規避潛在風險。
二、石化化工行業要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原料用能新政策
石化化工行業原料用能約占我國原料用能總量的三分之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充分考慮了石化化工行業的生產特點及技術特性,有利于保障企業穩定運營和安全生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但我們要清楚認識到,原料用能扣減的新政策并不意味著產業發展和節能降碳工作“放水退坡”,而是要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能需求基礎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推動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石化化工企業仍然要毫不松懈地做好節能降碳等相關工作,嚴格遵守產業政策和規劃、節能環境政策等相關要求。
具體來說,石化化工項目仍要合理有序實施,要確保行業發展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轉變。一方面,要嚴把新上項目準入關口,要深入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相關項目必須符合產業規劃布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要求;存量項目要加大節能降碳改造力度,加快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裝置,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石化化工企業要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等政策要求,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對能源的購入存儲、加工轉換、輸送分配、最終使用等環節實施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著力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科學界定原料用能范疇,落實好原料用能扣減政策
《通知》明確了原料用能的基本定義和具體范疇,即能源產品不作為燃料、動力使用,而作為生產非能源產品的原料、材料使用。用于生產非能源用途的烯烴、芳烴、炔烴、醇類、合成氨等產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屬于原料用能范疇;若用作燃料、動力使用,不屬于原料用能范疇。
比如,煤炭經氣化生成合成氣,合成氣進一步生產煤化工產品,該部分煤炭就屬于原料用能。又如,在煤制烯烴生產過程中,原料煤經過煤氣化、變換、凈化、合成等工序生產中間產品甲醇,甲醇通過催化轉化生成烯烴單體,并經分離提純得到合格的乙烯和丙烯單體產品。一般生產1噸煤制烯烴,需要4噸左右原料煤。再如,蒸汽裂解是我國主要的乙烯生產工藝,石腦油在高溫下發生熱分解等化學反應,生成乙烯及其副產品,進入乙烯裂解裝置的石腦油及其他組分就屬于原料用能范疇。
石化化工企業要結合自身生產工藝情況,認真學習和研究《通知》中對于原料用能的定義和范疇,嚴格落實能源統計報表制度,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填報本單位原料用能數據,為扎實有序推進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相關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