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下一步要圍繞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堅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積極穩妥推進“雙碳” 加快綠色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李高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顯著下降,能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做好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堅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落實“十四五”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等工作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認為,由于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消耗,所以“雙碳”工作的重點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立足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穩步推動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
持續推進碳市場建設 推動重啟CCER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22年10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6億噸,累計成交額85.8億元,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
李高表示,生態環境部將穩妥有序地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推進新的履約周期相關工作,持續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進一步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同時要在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啟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
一是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二是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建立健全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三是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四是進一步完善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CCER)。五是加強市場主體能力建設。
201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提出CCER經備案后可進行交易,用于抵消碳排放。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因“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暫緩受理CCER申請。
對于備受矚目的CCER重啟事宜,李高表示,這有利于有助于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CCER市場建設。
安永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主管田苗苗認為,重啟CCER有利于完善碳交易機制、擴大參與碳市場的主體范圍、為企業拓寬綠色融資渠道、促進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建議進一步完善審核制度、繼續完善碳交易市場、健全碳市場相關法律保障。
加快建立碳排放核算體系 聚焦重點行業產品
“開展碳足跡評價,推動建立碳標簽制度等,有利于強化企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責任,落實‘雙碳’目標,同時推動我國的重點產品出口和提升相關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崩罡弑硎?,生態環境部將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轉變。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部署了建立全國和地方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四項重點任務。
10月3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更加健全。
李高表示,生態環境部將與各部門合作推動方案落實,重點做好行業企業和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相關工作,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的方法,研究產品碳排放核算通則,推進重點行業產品碳排放核算細則方法研究和發布;推動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推動相關制度的建立;配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則的認證體系,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的互認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